-
黃鶴樓位于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磯頭,面對鸚鵡洲,與湖南岳陽樓、江西滕王閣、山東蓬萊閣合稱中國四大名樓,號稱“天下江山第一樓”。黃鶴樓是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跡,它雄踞長江之濱,蛇山之首,背倚萬戶林立的武昌城,面臨洶涌浩蕩的揚子江。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,以及前人流傳至今的詩詞、文賦、楹聯、匾額、摩巖石刻和民間故事,使黃鶴樓成為山川與人文景觀相互倚重的文化名素來享有“天下絕景”和“天下江山第一樓”的美譽。
黃鶴樓
-
武漢長江大橋橫臥于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的江面上,是中國第一座橫跨長江的橋梁。大橋為公路鐵路兩用橋,上層為公路,雙向四車道,兩側有人行道;下層為復線鐵路。全橋總長1670米,其中正橋1156米,西北岸引橋303米,東南岸引橋211米。橋身為三聯連續橋梁,每聯3孔,共8墩9孔。每孔跨度為128米,為終年巨輪航行無阻起了很大的作用。正橋的兩端建有具有民族風格的橋頭堡,各高35米,從底層大廳至頂亭,共7層,有電動升降梯供人上下。附屬建筑和各種裝飾,均極協調精美,整座大橋異常雄偉。若從底層坐電動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橋公路橋面參觀,眺望四周,望大江東去,整個武漢三鎮連成一體盡收眼底,也打通了被長江隔斷的京漢、粵漢兩鐵路,形成完整的京廣線,使人心曠神怡,浮想聯翩,真是“一橋飛架南北,天塹變通途”。
武漢長江大橋
-
晴川閣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,是武漢地區唯一一處臨江而立的名勝古跡。晴川閣,又名晴川樓,始建于明嘉年間,有“楚國晴川第一樓”的美稱,取唐崔顥《黃鶴樓》"晴川歷歷漢陽樹"句意命名。北臨漢水,東瀕長江,與“天下江山第一樓”黃鶴樓隔江相望。晴川閣曾多次被毀,現閣系按清光緒年間式樣于1985年重建,正面牌樓懸掛"晴川閣"金字巨匾,主要由晴川樓、禹稷行宮、鐵門關三大主體建筑和其他附屬建筑群組成。晴川閣在長江北岸,龜山東麓的禹公礬上,與黃鶴樓隔岸相對,江南江北,樓閣對峙,互為襯托,蔚為壯觀。名冠四方的樓閣隔江相望,在萬里長江上唯此一處。
晴川閣
-
曇華林,位于老武昌的東北角,地處城墻內的花園山北麓與螃蟹岬(亦名城山)南麓之間,是武漢一條老街。曇華林歷史建筑,保存最多最完好的是近代建筑。近代中國傳統建筑、西式建筑、中西合璧建筑,形成了曇華林的整體建筑風貌,呈現出中西交融的特征,使中西文化交流在建筑上得到充分體現。
曇華林
-
湖北省博物館位于武漢市武昌區武昌東湖路,全國八家中央地方共建的國家級博物館之一。館區內綠蔭掩映,綜合陳列館、楚文化館、臨時展覽館等高臺基、寬屋檐、大坡面屋頂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,構成一個碩大的“品”字。其總體布局高度體現了楚國建筑的中軸對稱、“一臺一殿”、“多臺成組”、“多組成群”的高臺建筑布局格式。世界上最龐大的青銅樂器曾侯乙編鐘、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翹楚之作越王勾踐劍、地質年代早于北京人的鄖縣人頭骨化石等珍貴藏品,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顯著成就,使本館在海內外享有一定聲譽。博物館整個建筑風格突出了楚國多層寬屋檐、大坡式屋頂等楚式建筑特點,建筑外墻為淺灰色花崗石裝飾,屋面采用深藍灰色琉璃瓦鋪裝。
湖北省博物館
-
武漢市最大的風景游覽地,中國最大的城中湖,位于武漢市之東,二環線與三環線之間,面積達八十余平方公里。湖岸曲折,港汊交錯,素有九十九灣之說。東湖是最大的楚文化游覽中心,楚風濃郁,楚韻精妙,行吟閣名播遐邇,離騷碑譽為“三絕”,楚天臺氣勢磅礴,楚才園名人薈萃,楚市、屈原塑像、屈原紀念館,內涵豐富,美名遠揚,文化底蘊厚重深遠,東湖主要游覽點為寓言園、音樂噴泉、行吟閣、屈原紀念館、水云鄉、長天樓、九女墩、湖光閣、磨山景區、疑海沙灘、武漢植物園,梅園、櫻園、海光農圃(蒼柏園)、趙氏花園、放鷹臺、北洋橋(武漢最古老的橋)、劉備郊天壇、摩崖石刻、離騷碑、蠻王冢、東湖生態園、湖北省博物館,湖北省藝術館、武漢華僑城歡樂谷、東湖海洋館、馬鞍山森林公園等。
東湖
-
木蘭天池,國家森林公園。位于武漢市黃陂區北部的石門山,距武漢市中心55公里,距天河機場45公里景區面積13平方公里,主要由“浪漫山水”、“高峽人家”和“森林公園”三大主題景園鏈接成一個南北走向,長達十余公里的森林山水大峽谷。浪漫山水景園,景區內以觀賞飛瀑、溪潭、怪石等景觀為主,可謂十步一景、百步一絕。森林公園景園,總面積2500000畝,森林覆蓋率達100%,各種珍貴的動植物達1000000多種。這里也是三峽瀕危植物保護培育基地,有十幾種國家一、二級保護植物在此落戶。豐富的森林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,是游客進行森林沐浴的最佳去處。
木蘭天池